English
中国区咨询电话 400-009 0890

全球资本市场IPO深度对比|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股权市场展现出复苏迹象,多个主要指数在经历数月受关税、利率不确定性和债务担忧的压力后,触及新高。对于渴望公开上市的公司而言,宏观金融条件的放松是关键的推动力。如美国市场在9月中旬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后,为IPO重启提供了有利环境。

对于着眼于全球扩张的企业,打通国际资本市场IPO融资渠道,不仅是业务发展的加速器,更是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的关键。然而,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大资本市场各具特色,其市场结构、监管环境、投资者构成和流动性水平差异明显。企业应如何拨开迷雾,做出最符合自身发展阶段与战略目标的选择呢?

三大市场定位:互补与竞争态势分析

面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中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三大主要上市地正通过差异化策略相互竞争与互补

香港(HKEX):作为背靠中国内地、聚焦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的战略重点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普通法体系的稳健基础,吸引新经济和科技巨头。港交所正通过推出如《上市规则》第18C章等创新规则,并通过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制度为中概股回流提供便利,积极巩固其在亚洲科技融资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国(Nasdaq/NYSE):仍然是全球最大、流动性最充裕的资本市场,能够提供最高的估值溢价和无可比拟的全球曝光度。然而,对于中资发行人而言,美国市场因《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实施而面临严格的监管环境,特别围绕审计底稿的审查要求,增加了合规复杂性和上市地位的不确定性。

新加坡(SGX):定位为东南亚(ASEAN)的金融枢纽,新加坡交易所凭借其成熟的普通法系、高效的监管环境以及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积极推动,吸引着区域性发行人和对可持续投资有高要求的国际资本。新加坡交易所在市场体量上不与美港竞争,而是寻求在质量和特定区域市场深度上实现差异化。

资本市场数据对比:2025年Q1-Q3

香港(HKEX):巨额IPO驱动下的全球领先地位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香港交易所(HKEX)以募资额1823亿港元的成绩,继续保持全球IPO募资额第一的地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香港市场实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数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47%。更重要的是,募资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56亿港元暴涨了228%

香港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超大型IPO项目,持续的海外资金流入、鼓励内地领先企业赴港上市的政策,以及A股上市公司申请流程的简化,是吸引这些大型发行人选择香港的关键因素。随着美联储宣布开始进入降息周期,市场预计将有更多资本流向香港。降息周期预计将提供充足的市场资金和流动性支持,营造更有利的估值环境。

美国(Nasdaq/NYSE):流动性回暖与复苏信号

美国IPO市场在经历了2025年上半年的谨慎期后,于第三季度有所复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传统IPO的募资额累计已超过$29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这一复苏的势头与金融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美联储在9月中旬进行的25个基点的降息,通胀出现缓和迹象,政策方向趋于稳定,市场普遍预期只要通胀持续缓解,今年内可能还会出现两次季度降息,进一步支撑了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

不过,美国市场的复苏仍存在潜在风险。除了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外,美国政府可能出现的停摆也给有意在近期启动IPO的公司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上市节奏被打乱。

新加坡(SGX):区域定位与全球ESG标准的融合

新加坡交易所在2025年持续专注于提升其作为高质量区域金融枢纽的地位,目标市场集中在东南亚及高品质的国际发行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2025年5月推出了一项公众咨询,旨在简化招股书的披露要求,同时简化二次上市流程,并拓宽首次公开募股的投资者触达渠道。

这些改革措施清晰地表明了新加坡交易振兴股权融资、深化交易流动性以及增强新加坡股票市场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目标。新加坡交易的战略并未设定为与美国或香港在绝对体量上竞争,而是通过提升市场质量和监管效率,在特定区域(如东盟)和特定投资主题(如ESG)上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上市核心考量因素:财务门槛对比

香港交易所主板

港交所主板是为已具备一定盈利能力或达到特定市值/收入标准的公司设立的市场。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三项核心财务测试中的任一项:

利润测试
市值/营收测试
市值/营收/现金流测试

通常情况下,申请人需要具备至少三年的交易记录期。然而,港交所的规则在特定章节下或对特定类型的公司具有一定灵活性,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接受较短的交易记录期,并可能调整或豁免财务标准要求。

新加坡交易所主板

新加坡交易所主板要求发行人具备至少三年的运营记录,并必须符合以下三项定量要求中的一项:

盈利标准:在最近一个已完结的财政年度,合并税前利润至少达到3000万新元。
盈利与市值标准:在最近一个已完结的财政年度有盈利(税前利润),且基于发行价和邀约后已发行股本计算的市值不低于1.5亿新元。
营收与市值标准:在最近一个已完结的财政年度有经营收益(实际或备考),且市值不少于3亿新元。

新加坡的规则也考虑了特定行业的需求。例如,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和商业信托,即使没有历史财务业绩,如果符合3亿新元的市值要求,并能证明上市后将立即产生经营收益,仍可根据第三项规则申请上市。

美国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提供了多种上市路径,旨在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包括基于净收入、现金流、市值或资产加收入的综合标准。然而,针对全球发行人特别是中资企业的监管环境正在收紧。纳斯达克正在推动加强其初始和持续上市标准,尤其是针对中国发行人。当前纳斯达克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提交了规则修改申请,要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中销售的股票的市值必须满足最低的非限制性公众持股市值(MVUPHS)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纳斯达克已获得SEC批准,修订并提高了其上市标准。例如,对于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层级,在净收入标准下的最低公众持股市值要求已从$500万美元提高至$1500万美元。虽然这一变化名义上适用于所有发行人,但市场普遍认为其显著增加了小型或流通量不足的中资发行人的上市与维持难度。发行人需要确保更大的公开发行规模,以满足这一更高的公众持股市值门槛。

为企业选择最佳上市地点

2025年Q4,全球IPO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局部创新”的复杂格局。发行人在做出上市战略选择时,必须全面评估资金定位、监管偏好和风险矩阵

资金定位:流动性与估值溢价

美国:提供全球最深的流动性和通常最高的科技估值溢价。对于寻求最大化估值和全球品牌曝光度的高增长科技和生物技术公司而言,美国市场仍然是首选。

香港:作为亚洲配置中心,其流动性受到内地政策和南向资金的强大影响。对于在中国内地拥有核心业务、尤其是计划进行A+H股两地上市的企业,香港提供了深度和稳定的基石投资者基础。

新加坡:主要吸引专注于东南亚、印度和中东市场的专业机构资本。尽管估值可能低于美国,但市场对于符合严格ESG标准的特定发行人(如REITs、TMT)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流动性。

监管偏好:选择最匹配企业特性的战略平台

1、未盈利、高研发投入的创新科技企业

推荐:香港交易所或美国纳斯达克
说明:香港交易所的18C通道及其TECH加速机制,提供了亚洲未盈利公司上市的最佳路径。美国纳斯达克则提供最高的估值和全球品牌效应。但如果企业是中资背景,则必须审慎评估美国市场的监管收紧风险 。

2、寻求区域曝光和ESG合规的发行人

推荐:新加坡交易所
说明:新加坡交易所强制要求基于TCFD的气候披露,使其成为吸引国际ESG投资(尤其是欧洲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独特选择 。同时,新加坡高效的普通法监管体系提供了确定性。

3、现有中概股,寻求监管风险分散

推荐:香港交易所二次上市
说明:面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修订外国私人发行人(FPI) 定义和纳斯达克收紧上市标准带来的巨大持续合规成本风险,香港二次上市提供了最佳的避险策略。发行人可通过二次上市享受同股不同权(WVR)结构,并在亚洲获得流动性溢价。

风险矩阵:政治、监管与持续合规成本

美国风险:核心风险在于监管政治化和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FPI定义的审议以及纳斯达克针对中国发行人的上市要求收紧 。虽然市场估值高,但如果失去FPI豁免,持续合规成本将急剧增加,成为重大的长期负担。

香港风险:市场波动性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但其作为中国“超级联系人”的结构性地位保持稳固。政策驱动的超大IPO项目保证了募资总额,但非A+H股项目的流动性和估值能否持续是关键考量。

新加坡风险:监管风险相对最低,但其主要挑战在于市场深度有限,难以承载超大规模的募资

企业在进行IPO战略规划时,战略重心必须从单纯追求“最优估值”转向“选择最安全、最符合长期监管逻辑的战略平台”。对于全球发行人而言,最优策略是构建一个能够应对监管不确定性的双重或多重上市结构。选择上市地应基于企业在资本、治理、技术、区域市场这四大维度的战略匹配度,确保在获取资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的监管和政治风险。

联系我们